失独者之家 - 绿城科技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独者之家交流群

社区广播台

查看: 5060|回复: 3

旧话重提:“失独者‘痛失我爱’之后,除了“自救”还应该有什么?”

[复制链接]

1444

主题

1136

回帖

1万

积分

小王

社区QQ达人本站版主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7-30 22: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年前我看了央视《心理访谈》“痛失我爱”系列节目后,有感而发的写下了一篇题目为《“痛失我爱”之后,除了“自救”还应该有什么?》的博文,曾因此得与“星星苑”的几个姐妹们交流,知道有这样一群与我命运相同的姐妹们在一起,她们不止是在一起“抱团取暖”,她们还在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坚强的努力,她们不断地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写信呼吁,反映“失独”群体的生存现状,提出解决“失独”群体养老困境的设想建议……我以为“失独群体”能有今天这样一点儿被关注度是与这群姐妹们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其实从对这一群体的称呼就能看出其变化,三年前还没有“失独者”的提法,央视节目中也只能用“痛失我爱”一词,那范围就太不确定,缺乏特指性,当一个人失去长亲、爱人,甚至挚友……都可以称之为“痛失我爱”,唯有这“失独”是特指的——这就标志着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承认了“失独者”这一特殊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现象。

    三年后的今天我为什么又要旧话重提呢?只因为前些天看了5月29日江西卫视《深度观察》“‘失独者’背后那凡人无法承受的悲凉”的视频,引发出很多感慨郁闷,不吐不快。            
    首先应该感谢江西卫视《深度观察》栏目,毕竟该栏目是继今年两会代表为“失独者”争取权益提案发布后唯一一档为关注这一群体话题所做的电视节目,尽管节目中有很多不成熟不尽人意之处,我们能够理解,新闻媒体作为国家政府的喉舌,没有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其“观察”又何能以达“深度”?
    三年前央视《心理访谈》的那档节目其宗旨是要弘扬“跨越苦难,重塑人生;自助助人,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提倡“失独者”跨越自己“失独”的痛苦,把爱放大,去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以此“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却刻意隐去了“失独者”现时和以后将面临的一系列生存难题,更是闭口不谈国家政府应给予“失独”家庭的关注、关怀、权益的维护……
    相比三年前的那档节目,《深度观察》有了很大的进步——它要让人们去“了解”“失独者”的生活状态,“关注”“失独者”背后的凄凉。
    节目中杨维国、蔡丽两夫妇一年前因意外车祸痛失爱女,他们失子后无法自拔的哀痛、对未来生活的无望忧虑……
    看着两夫妇在镜头前的诉说,我觉得实在是一种残忍的折磨,正如杨维国所说,他们忍着悲痛上节目,就是为了“唤醒很多人对类似事情的关注”。
    节目的目的达到了吗?
    几位嘉宾的发言让我很失望,女作家陈岚细声慢语背诵的“时间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他可以痊愈一切你认为绝不可能痊愈的一切”、看似理性的“重建生命的意义”的建议,是那样苍白无情——须知时间或许可以让人逐渐冷静坚强,而丧子之痛不会减轻、“痊愈”,更何况那些一天天逼近的老无所依的困境,你让这些已经年过半百的“失独者”如何去“重建生命的意义”?
    诚如杨维国所说:我们也想走进新的生命的海洋,可是现实(中)这个海洋在哪里?我们老的时候……
    一向在各种节目上能言善辩,惯于慷慨陈词的时统宇也只是对无力解除“失独者”痛苦的心理咨询斥了一句“让这种廉价的同情滚一边去吧”,再无别的高论。
    而嘉宾蒲寅的建议让“失独者”用帮助逝去的孩子实现生前的梦想以转移痛苦,似乎也没有太多现实普遍的意义——须知年轻人的梦想本来就不一定都有能力实现,对于“失独”的父母有时更会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压力。
    上海“星星港”成员柯彬的现身说法依然是“自助助人”,“小爱走向大爱带我走出阴霾”,“重塑人生过好每一天”的高调乐观向上,她似乎已真的走出了“失独”的阴霾,也没有一点儿老无所依的忧虑。
    看到柯彬讲述她赴汶川灾区献“大爱”时的那种自豪,甚至可以说是快乐,已全然看不到一点儿“失独”后的悲伤,我不能不佩服她心态调整得如此之好 —— 虽然我的儿子已离开我五年多了,我却还不能象柯彬那样在人前平静地讲到他,更做不到象小片里“星星港”成员那样开怀的歌唱……而我尤其无法赞同总是把我们的“失独”遭遇与汶川灾难相比较。
    汶川地震是一个多数人的集体灾难遭遇,而“失独”不过是一个个、分散发生的灾难,而汶川的“大”灾难不也是由一个个家庭、个人组成的吗?他们与我们又有什么分别?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是国家政府的合法公民、平等的纳税人,国家给与的待遇却截然不同 —— 这里且不谈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广大民众所给与的无所不至的物质资助,就说精神情感方面,汶川地震后政府曾派心理咨询治疗专门人员前往抚慰帮助以解除受灾民众的精神痛苦,而“失独”群体有哪个人能得到那怕是社区一级政府组织第一时间的抚慰与帮助?
    地震造成的亲人生死离别是灾难痛苦,应该得到国家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关怀、关注,难道独生儿女因疾病或各种意外死亡带给“失独者”的痛苦遭遇就可以被国家政府漠视吗?
    所以我绝不能苟同什么国家的“大灾难”、个人的“小灾难”,“小爱”、“大爱”的区分比较观点。
    人都是平等的,同一国度的人权、公民权益标准应该是一致的,
    我还是要强调在网上读到的那段话:
    “在每个具体的人面前,生死苦难并不像国家机器宣传的那样要区分宏大与渺小,它们都将对人的生命造成可怖的摧残。每一个‘我们’真的算了什么,这世界才真的有重量”。

    来自“星星苑”的倩影的忧虑代表了大多数“失独者”的心声:自发的公益组织治标不治本,“抱团取暖”只能相互获得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却解决不了生老病死一系列具体难题——如倩影所提到的生病手术、进养老院无人签字等实际问题(很多报道中都有这方面的实例,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至于由杨维国不愿加入公益组织及对是否应该为“失独者”建立专门的养老院引起的讨论,我以为尽可以见仁见智,无关大宗旨,我想所有的“失独者”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向国家政府争取自身应有的权益。
    所以我以为这期《深度观察》节目唯一的亮点是请到了一位专业的律师李俊,从法律的层面给了“失独者”一些希望和启示:
    作为福利国家,服务型政府,有责任使公民免于匮乏和恐惧。
    (失独者)公益群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立法,通过国家政府来解决这些问题。
   
    节目到此也还算不错,虽然议题有些散乱,缺乏深度,可总算迈开了关注“失独”群体悲凉生存现状的第一步,让“失独者”看到了得到社会关注的希望。
    然而节目结尾那段画外音有些画蛇添足:……他们的爱之春天在哪里?除了社会要多给些关爱,关键得靠自身的自我救赎,努力寻找生活新的希望。
    一句“关键得靠自身的自我救赎”,让我倍感失望,时至今日,难道一切所谓的“关注”“失独群体”还需要停留在空洞苍白的说教上吗?
    “失独”的痛苦悲伤可以独自忍受,风烛残年无人扶助,甚至到了死去火化那天都无人签字的惨状难道是一句“自我救赎”可以化解的吗?
    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上百万的失独家庭,难以抚平的丧子之痛,晚年养老没有保障,构成了不可否认的社会问题,由于缺乏政策的连贯性,各级政府至今没有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失独群体”的抚助工作,不要说政府出钱养老,哪怕是一点精神关怀或者精神赡养实际上做得都非常少(近年来一点抚助金的发放应该看做是一种希望吧),只有一些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在奔波努力,而政府又给与了多少支持?
    就因为一切都要等国家的立法,这成了各级政府不作为的最好借口——这就是我们的“服务型政府”、纳税人供养的一群无视“失独者”困苦不作为的官员们!

    旧话重提,意犹未尽,只盼望赵超、袁伟霞、张晓梅等代表的提案能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失独者”不再躲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独自悲凉,真正能“穿越苦难和悲伤,背对阴影面朝阳”。




上一篇:让我们传递给失独者“正能量”
下一篇:北京城乡“失独”父母未来三年将同享五类保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