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之家 - 绿城科技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独者之家交流群

社区广播台

查看: 5347|回复: 2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

  [复制链接]

1444

主题

1136

回帖

1万

积分

小王

社区QQ达人本站版主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9-2 17: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为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按此推论,每年将新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和大约15万失独老人,目前我国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失独老人已经超过200万。

  从已有的相关经验研究来看,都认为目前失独老人已经成为“生活无依、求助无门、维权无据、病无所医、老无所养、死无人送”的“六无”群体,处于被社会边缘化的最弱势群体。因此我们亟需探索建立失独老人群体的多元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重新恢复自我认同、融入社区和社会,提高继续生活的能力和信心,从而更好地推行和完善计划生育国策。

  一、社会支持理论解释范式

  失独老人由于失去独生子女而导致的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和情感连接提前解体,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相关社会政策的滞后,导致其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关系和社区融入等所有方面,陷入“断裂”之中。基于失独老人的生活情境,社会支持理论有助于解决失独老人问题及其心理、自我恢复,重新恢复融入社区和社会,重建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作为一种行动和情感分享,社会支持是个体从他人、群体、组织和社区中得到的各种形式的关心、扶持和帮助,其本质是一种物质救助、生活扶持、心理慰藉等社会性行为。

  (二)社会支持的功能

  1.关于社会支持对人的身心方面的功能研究。临床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都表明:第一,社会支持在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社会支持是自立行为的基础。第三,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

  2.关于社会支持在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功能研究。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认为社会支持能帮助人们获得金钱、情感、友谊等各种资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有助于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增强了社会的整合度。   

  (三)影响社会支持产生的因素

  相关研究均发现诸如性别、家庭因素、人格、社会网络等因素能够对社会支持的产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更好地应对外在的挑战。一个完整的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要素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失独老人互助群体及其自身,因此,要整合这些要素的力量,扩大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的内容和范围,才能更好地凝聚其社会资本,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其面对社会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二、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研究架构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必然产生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家庭和失独老人,作为社会政策的受损者,社会支持体系应以国家(政府)为主体。

  2.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失独群体作为构成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可以从生活帮助、心理恢复、自我认同和社区融入等全方位的领域为失独老人提供社会支持。

  基本假设:借鉴肯尤(Kenyon,1988)的“个人存在”假设,失独老人同样存在着三种基本假设:(1)作为生物有机体和自然的一部分,失独老人是具体的和有限的社会存在;(2)失独老人作为具体的存在或现实世界的存在,有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社会交往和社区融合的需求,其意识和行为存在于一定的社区情景中;(3)失独老人是有意图的动物,改变现状,求得心理平和、寻求社会支持,重建社会生活是其基本权益的体现和需求。这意味着失独老人的人格和心理系统同样具有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物的维度。

  中心假设: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建过程中,社会支持是影响失独老人自我认同和社会重建的主要因子。

  (二)研究思路

  主要的自变量包括调查失独老人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调查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的现状及需求;研究社会政策、社会关系、社区支持等因子对失独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性建议。

  (三)抽样与样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是安徽省合肥市,处于安徽省中部,市区人口约577万,从1979年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1982年被定为基本国策,以女性20岁结婚年龄来推断,以50岁为其不能生育为界限,目前合肥市50岁以上的妇女约有60万人,这一年龄段的独生子女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因此目前每年合肥市约新增加240个家庭成为失独家庭,每年约有480位老人成为新失独老人。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结构式问卷,根据前期试调查、相关资料和经验研究,考虑到失独家庭的出现主要在城市社区,本研究以合肥市区失独老人为研究对象,访问了400户失独家庭,其中10户已经搬离了合肥市,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其中男性190人,女性200人,有效回收率为95%。共设计了影响失独老人社会生活重建的主要指标: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区支持、社会政策、社会交往对象等指标,样本分布及调查结果见表1:

  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表(N=390)略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现状及对中心假设的检验

  在表1中,调查对象50-55岁的人数占总体的94.7%;月纯收入在501-800元之间的占63.2%;97.6的失独老人对相关社会政策不满意;78.8%的失独老人社会交往对象仅限于家庭;对当前生活现状不满意的比例高达92.1%。失独老人面临着与他人、组织和社区社会关系的断裂,生活困难,缺乏社会保障和相关社会支持,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

  基于对失独老人个体特征等指标的了解,借助我国学者肖水源建立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称SSRS量表),进行了适当修改和调整,使用5级记分,来了解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见表2:

  表2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现状的评价表(N=390)

  在变量处理上,采用利克特五点计分法对于每个问题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计为5 至1 分,分数越高表明越同意(对于反向问题,则计为1至5 分),每个指标均值都高于3,表明失独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低,社会支持匮乏,表现为与社会、社区和他人的社会关系断裂。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及其男女社会支持的差异,其测量结果为:

  表3失独老人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平均水平和标准差

  从上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男性城市失独老人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高于女性失独老人;但是男、女性失独老人的三项指标远远低于我国老年人的标准值,表明我国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下。

  表4因子结果系数分析

  从表4可知:失独老人目前缺乏社会支持,没有更好地重新适应于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之中,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社会交往的家庭化和“内卷化”上,影响其社会资本和身心健康,表现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度降低,缺乏社区融入。

  失独老人社会重建的影响因子分析

  表5失独老人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说明:P<0.01,Eta<0.05。其中自变量为性别的相关系数采用用Eta系数来分析;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失去独生子女的时间、失独群体互助和社会政策的相关系数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分析。)  从表5可知,从各个自变量的影响来看,性别对目前社会支持有明显的影响,失独老年女性比失独老年男性更难以重新开始新的社会生活;文化程度对社会支持的主观、客观和支持的利用度呈较强的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调查对象越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尽快从失去独生子女的阴影中走出来;收入水平同样有明显的影响,即收入越高,社会生活回归正常的可能性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失去独生子女的时间与社会支持呈现较强的相关性,时间越长,越能够寻求和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失独群体的互助和支持,有助于失独老人的心理恢复和生活互助;社会政策对社会支持有较高的负相关,表现为现有的社会政策不能提供失独老人社会支持。

  四、总结与讨论

  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受到客观支持因子、主观支持因子、社会支持利用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其社会支持体系包括:邻居、同事、朋友、失独老人群体、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和政府所给予的物质支持、生活帮助、社会保障、心理恢复。本次调查发现:

  社会政策的缺失是失独老人社会生活重建的主要因素和障碍。从对失独老人现状、客观支持的测量、目前已有的社会政策进行的分析,可知,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失独老人提高自我认同,保障其生活、社会保障等困境,进行社会交往、融入社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和衡量指标。

  失独老人在失去独生子女后,较长时期内,缺乏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难以重新开始社会生活的重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仪式链是关于情境的理论,它是有情感和意识的人类群体瞬间际遇的理论,情感和意识通过以前的际遇链传递”,互动仪式链(IR)“提供了一种关于个体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变化的理论。”[1]社会交往的强度、范围(规模)和紧密度对失独老人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参与、共同的行动,从而产生类似于涂尔干所言的集体意识和团结感,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失独老人才能逐渐从自我情感中恢复过来,在社会情境下调整自我。

  从以上的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在调查对象中,失去独生子女的时间越长、收入高、参加了失独老人群体活动、教育程度较高的失独老人,更加倾向于与他人交往,更努力从政府、社区和他人之中,寻求帮助和社会支持。因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场域,建立失独老人群体互助活动,以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心理支持等领域来帮助失独老人,可以使得失独老人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不致于失独老人失人又失心,重新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希望和行动。

  失独老人缺乏自我认同。调查发现大部分失独老人对自我行为的判断为孤立、无助,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仍然局限于家庭夫妻之间,这种行为倾向导致其与他人和城市社区呈现断裂性、相斥性,导致他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记忆将会比较长久地停留在与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社会性记忆之中,而这种内在的心理记忆更加强化了自我重新认同存在严重障碍。霍曼斯认为,频繁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接触能够产生更多的支持性关系(Homans,1961),因此,走出家庭走向社区和社会,进行更多的社会交往,是失独老人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建立自我认同的出发点。

  失独老人“社会资本”的缺失。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空间,其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詹姆斯·科尔曼认为:“不同的网络关系将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因此,一个人为了保证生活需要的大量的社会支持,就必须与多种多样的人保持社会关系。”[2]失独老人更要依靠社会资本来维持其生活水平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包括从政府、社会组织和他人得到经济支持、情感慰藉和生活照顾,因此通过强化失独老人与他人、社会组织、社区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互动,有助于提高其“社会资本”,增强社区融入,提高自助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始社会生活的重建。

  五、结论和建议

  穆光宗教授认为:“独生子女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和‘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很难摆脱困境。”[3]通过对安徽合肥市失独老人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表明,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建主要取决于社会支持的主观、客观和支持的利用度等因素,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基于性别、年龄、收入、失去独生子女时间、失独老人群体的影响。基于此,当前重建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点从其社会支持等主要影响因素来着手,具体对策为:1.在社会政策层面上,政府组织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建立失独老人生活、看病、养老、身故等免费保障体系,鼓励失独老人之间建立社会联系,共同分享情感。其经费来源从计划生育各项罚款中列支。2.为失独老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专门活动空间和养老机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失独老人的照顾,通过家庭养老、机构照顾、社区照顾、以房养老和志愿者服务为主要的服务形式,从物质、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地帮扶失独老人,重建树立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希望和行动。3.鼓励失独老人参加失独群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共同分享情感和交流、倾诉、互助等方式,建立“强关系”,为重新开始新的社会生活,寻找希望的动力。4.作为失独老人,要主动自觉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老年活动理论通过研究发现: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足和更能适应社会,失独老人应主动用新的社会角色取代因失去独生子女和丧偶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我与社会的距离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仕.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2-174.

  [2]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71.

  [3]中国计生政策迈向人本.独生子女家庭五大风险[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 ontent_5089812.htm.






上一篇:四川泸州弥陀:用爱心和真心 为失独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下一篇:贴身医药箱配进失独家庭
发表于 2013-9-2 18: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支持啊 还有长度限制
爱在失独者之家
发表于 2013-9-2 19: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尽快解决我们失独的“六无”处于社会边缘最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是考量政府责任所在。
呼吁政府兑现承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