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之家 - 绿城科技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独者之家交流群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740|回复: 0

“计生红旗县”成中国未来缩影:到处是“爷爷奶奶”(江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9 10: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322.jpg

外媒称,在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正在逐渐消亡——但任何地方都没有江苏省如东县快,那里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26日报道,江苏如东县位于上海以北的东部沿海地区,曾是第一批禁止在第一胎后再生育的县之一,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早了十年。如今,它也成为了第一批面临该政策后果——银发潮——的县。

报道称全中国都在老龄化,但如东县的速度更快,人口严重老龄化。而这对一切都具有重大影响,从养老院到地方政府财政再到该县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

该县近30%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而这意味着如东县是中国未来的缩影,到那时,到处都是“爷爷奶奶”。

就在如东县曹埠镇的养老院里,有一群老年人,他们中的许多人留着胡志明式的胡子,戴着老式的帽子。将有一大批新房客将加入他们的队伍:这个国营养老院的规模扩大了近两倍,增至200张床,房间进行了装修,增添了从空调到平板电视等一切设备。经营这个养老院的马云飞(音)将这些归因于如东县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

有人可能会说,如东县是其“成功”的受害者,但70岁的季德祥(音)不这样认为。他只看到他及邻居们所取得的成功。这位曾经的工人说:“中国的人口规模很大,每个人都需要粮食、衣服和教育。如果人口减少了,我们就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季德祥的独生子死了,因此他如今成为了受国家照顾的人。他说:“因为我听了政府的话,没要第二个孩子,所以如今政府是我的孩子,将照顾我。”他高兴地说。

中国的人口学家王丰说,如东县的现状预示着中国的老龄化危机,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比原本应该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因为转向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如此之快。

《华尔街日报》记者方凤美在其新书《独生子女:中国最激进的试验的过去与未来》中写道,这并非中国人口政策的唯一计划外后果。她写道:“从多方面考虑生育问题的思想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报道称,比如,季德祥放弃了第二个孩子,如此一来国家将不用多买一支铅笔。他也许没有孙子孙女,但他不久将有一台平板电视和一间装修过的浴室。忘掉保姆式国家,这是个老奶奶国家。问题是,这样的赡养义务,北京可以承担多久。

外媒称,在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35年后,中国可能即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数百万人被迫流产,并制造了一枚人口“定时炸弹”。

据英国《卫报》网站7月23日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援引一位政府消息人士的话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允许所有中国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新规定最快可能会在“年内”实施。

报道说,北京立即出面淡化年内全面放开单独二孩政策的说法。

据国有的《中国日报》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坚称,尚无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时间表。

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陆杰华对记者说,“所有相关的政策、规定、手续和设施都需要就位,以支持(这一政策),这需要时间”。

人口学家梁中堂说,放开二孩政策的决定显然受到公众日益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

他说:“迫于日益增大的公众压力,政府必须要对人民的要求做出回应。”

报道说,放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举动也是对这一政策制造的人口“定时炸弹”的回应。北京认为该政策减少了4亿人口的出生。

专家警告说,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劳动力人口迅速减少。据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中国将拥有近4.4亿60岁以上的老人。

与此同时,去年,劳动力人口——即年龄在15岁到59岁之间的人——减少了371万,预计这一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最近几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宽。自2013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夫妇,如果父母双方中有一人是独生子女,便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国家媒体纷纷为这一政策调整的结果大唱赞歌,指出相对于前一年而言,2014年多出生了47万人。

但专家认为,由于经济压力使得许多城市夫妇放弃生育二胎,出生率上升得并不够快。

对于数百万“失独”父母而言,即将实行政策调整的消息或许会令他们略感安慰。

58岁的霍道忠(音)说:“太晚了。这一政策现在已经跟我们没有关系了。”他唯一的儿子在2013年自杀。

另据俄罗斯卫星网7月24日报道,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有关重审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活跃起来。

据中国一些媒体报道,最近几个月,政府或许会宣布弱化“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政策。但《中国日报》称,有关允许所有家庭有两个孩子的具体期限的计划暂时并不存在。

尽管官方机构回避回应放弃此前限制的具体期限,但他们也同意,这样的步骤是必要的。

人口专家也秉承这种观点,他们呼吁政府尽快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专家们认为,此前限制出生率的实践已不再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导致人口失衡。

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市场正失去必要的弹性。一些关键领域年轻人流入缩减,引发的如果不是衰落,那么也是发展放缓。

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不仅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从总体上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代所长谢尔盖·卢佳宁指出:“年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他们不得不供养更多老人。显然,这不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报道说,中国政府已经弱化了计划生育政策。也许,在“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推出时,中国将在生育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不排除目前的讨论是对“十三五”规划社会政策制定的折射。

老龄法律政策配套进展缓慢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亿,占总人口的10%。人口的加速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那么,我国应如何贯彻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和文件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又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从民政部获悉,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总依据,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骨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和配套政策为指导,《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引领,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技术支撑的老年人福利救助保障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规划标准体系。

“据全国老龄办初步统计,两年多来,国务院及各涉老职能部门加快老龄法律政策制定步伐,共制定出台配套法规、规章及政策文件约88件。”全国老龄办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这88件中,国务院印发的有16件,主要涉及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旅游业改革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医疗救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内容;各涉老职能部门出台的配套规章和政策共72件。

在省级层面,江苏省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前修订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山东、陕西两省率先完成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工作,出台《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天津、内蒙古、吉林、上海等17个省份已列入立法计划;河北、山西、辽宁等7个省份正在开展立法调研。各地因地制宜,积极配套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山东、湖北、浙江等地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分别出台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配套法规。

尽管老龄法律政策体系更加健全,但这位负责人也指出,老龄法律政策配套进展还很缓慢。在国家层面,家庭养老支持、长期护理保障、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老年人监护、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龄产业、老年人优待、商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在地方层面,完成地方性法规修订的仅两省一市(陕西、山东、包头),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沿用原有法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精神难以落实。

确保老人老有所医困有所助

当前,我国两亿多老年人中有近1.5亿患有慢性病,失能老人近4000万。60岁以上老人有三分之二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疾病负担、失能和残疾老人的数量都会进一步增加,对老年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根据2007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老年居民已逐步纳入城镇非就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老人医疗保障权益规定得到切实落实。根据有关规定,政府对参保居民均给予普惠性补助,2015年这个标准已经提高到人均380元。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对低保、重残、低收入家庭的困难老年居民给予进一步补助,有效地将这些困难人群纳入到医疗保险覆盖范围。2014年,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普遍建立居民医保门诊统筹。

在保障“老有所医”的同时,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努力实现老年人“困有所助”。据悉,2014年我国享受高龄津贴、护理补贴和服务补贴的老年人数分别达到1557.88万人、11.72万人和101.90万人。对城市“三无”老人,纳入城市社会福利机构供养。对农村五保老人,纳入农村敬老院等机构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逐步将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纳入医疗救助。此外,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住房保障、住房救助政策范围并优先安排。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饮食、住宿帮助,必要时帮助返乡。

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地区成新问题

全国39007个乡镇街道的平均密度为873人/平方公里,到2010年则上升到977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的趋势延续,但是这十年间依然有33%的街道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而出现大幅增长的街道仅有9%。这个数据说明虽然人口的数量增加,但是并非每一个地方都因为人口的红利获益,那些真正可以实现人口聚集的区域才可以带动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记者此前走访长三角的城市群发现,有的城市比如江苏常州的房价在过去十年可能只有一倍的涨幅,但是有的城市比如上海可能涨幅就有五倍之多。虽然城市的间隔不远,但是每个城市的聚集效应不同,因此房价也有所不同。

目前中国的城市群已经开始分化。上述报告提到,北京、上海、天津三大超大城市的净迁移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17.5%、18.2%和6.6%,增长到了2010年的34.5%、37.9%和21.0%。目前人口净流入规模最大的五大省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全部来自于东部地区。

而中国的中部区域成为全部净迁出地区。尤其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等中部成片地区的净迁出人口占到全国的53.6%,其中安徽净迁出人口比重占到15.0%,为全国最主要人口迁出中心。记者此前走访安徽芜湖发现,该城市的人口基本都是流出,虽然有一些产业导入,但是更多的芜湖人喜欢去南京和上海,这也导致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并不好。

同时,西部地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聚力。在东部地区强大集聚效应下,西部有大量人口迁出,但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依然保持净迁入,说明西部内部依然具备较强凝聚力。

人口迁徙的集聚效应也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分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实现的房地产销售金额分别占比为59%、23%和18%,销售面积分别占比为48%、30%和22%,东部地区在房地产市场上的集中度也和人口迁徙趋势相匹配。

90后愿意怎么选?

人口的聚集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年轻的90后未来也将成为刚需的购房者。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越来越多高学历年轻人愿意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因为这里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而随着这些人工作的习惯,很多人就愿意在这里购房。

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近五年的毕业生进行分析。在过去五届大学生中,毕业时更换城市已经成为主流,有59%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了离开学校所在城市,但大部分依然留在省内,省际迁移比重仅为31%。从规模来看,全国各个区域的大学生吸纳量和拥有的高校数量高度一致,东部省市拥有917所高校,吸纳了全国近57%的大学生,中部区域拥有678所高校,吸纳了全国27%的大学生,西部区域拥有482所,吸纳了剩余的18%的大学生。东部核心城市以及区域实际上掌握了全国六成的潜在高素质人口。

             2015-10-29 07:24 | 国搜社会











上一篇:应当科学评估妥善应对单独风险
下一篇:合力关爱老人和儿童(贵州)
爱在失独者之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