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独者之家交流群

社区广播台

查看: 5982|回复: 0

谁来搀扶失独父母走过余生?有答案吗?

[复制链接]

1444

主题

1136

回帖

1万

积分

小王

社区QQ达人本站版主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9-16 18: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让我们不忍触碰的话题。我们几名记者都是独生子女,深知我们对父母意味着什么那是全部的人生投入和希望。就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所说,一旦三个人中折损了一个,回首过往,便是一路离情。

  世上有一群“失独父母”,他们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蚀骨离情,有的远走他乡,有的隐士一般离群索居。暮年来临,回忆的刀锋越发犀利,孩子的音容几乎时刻历历在目……对他们,社会该如何守护?

  失独父母,背对阴影面向朝阳

  “我不想和

  年轻孩子说话”

  中秋将至,对失独父母而言,餐桌上孩子永远的缺席更加触目惊心。“锥心泣血,悲天怆地,撮土焚香,母为儿祭。”61岁的“李昭妈妈”每逢中秋,都会写诗寄托哀思,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儿子的思念。她说,这种伤痛,今生不可能治愈。

  “我不想和你这样的年轻孩子说话,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刺痛。”许多失独父母婉拒了我们的采访,有一些愿意,而我们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都心中惴惴,生怕旧事重提会使他们再次崩溃。

  “像我们这样的人,说好听点叫失去了传承,说难听点叫绝户。”说这话时,48岁的陈脸上没有表情。逢年过节,他更觉煎熬。“人家是过节,我们是过"劫"。”他家里,白天也拉着窗帘,餐桌上依然摆放着女儿的筷子,烧的都是女儿爱吃的菜,夫妻两人动不了几筷子。

  陈的女儿3年前死于流感。3年了,陈还时时恍惚,以为女儿还在。电话铃一响起,他以为那一头还会传来女儿的声音;半梦半醒,他一个激灵坐起来:是不是该叫女儿起床了;下午4点半,他不由自主地去自家附近的公交车站,等女儿回家。在纪念网站上,夫妻俩轮流给女儿写信。“妈妈把你穿过的小衣服都留着,把你幼儿园的评语都留着,把你的玩具都留着,把你画的画都留着……总想着,等你长大了,结婚生孩子了给你的孩子看。可是妈妈留住了这些,却没能留住你。如果还活着,你应该18岁了,可是爸爸妈妈却看不到你18岁的模样。你永远停留在15岁,爸爸妈妈却在一天天老去……”

  夫妻俩身体都垮了。妻子允芬(化名)得了肾炎,陈爬楼梯都吃力。为了排解寂寞,他们养了一条小狗,起名“来来”。午夜辗转反侧时,来来会坐过来,乌溜溜的眼睛看着他们;允芬流泪了,来来就踮起脚,一下一下舔她的手。

  生与死是夫妻俩最常讨论的话题。他们决定,无论怎样艰难,都要活下去,要留住女儿的印记,“否则我们一走,谁还会记得她?谁知道她曾经来过这世界?”至于死,夫妻俩也做好了打算:委托朋友将一家人的骨灰一起撒到海里去,这样就团圆了。

  相较于许多失独父母,徐勤坤算是开朗的、恢复得好的。上网、QQ游戏、打牌、搓麻将都是他消磨时间的法子。谈起女儿,徐勤坤起初很平静。女儿婷婷2010年去世,29岁,刚生完孩子1个月。说到女儿弥留的一幕,他有些失控,霍地站起来,背过脸去,说要给我们倒杯水。幸好女儿留下了唯一的血脉,现在小外孙跟着女婿生活,偶尔来看看外公,这是徐勤坤生活中唯一的安慰。

  和徐勤坤一样,60岁的龚菊英,生活的圆心是孙女。接送孙女上学,做家务,龚菊英害怕独处,尽量让自己忙个不停,她家的小院子里支起了葡萄架,种上了葱蒜和各种花草。可是在心底里,她没有一刻能够忘记儿子。死神在2008年6月6日不期而至,儿子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奥运会。老两口替儿子圆梦:边哭边看,看完了整个奥运会。儿子离世,老伴一夜白了头,爽朗的龚菊英患上了抑郁症,之后是支气管扩张,肺肿瘤……4年过去,一看到儿子的照片,龚菊英还是止不住嚎啕大哭。老伴悄悄藏起了儿子的照片,他不知道,龚菊英也藏了一张,就在枕套里。

  “我们都是病人

  也是医生”

  “失独者”是外界对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较多采用的统称。而在这个群体内部,他们多互称“同命人”。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他们开始相互慰藉、抱团取暖。网络,让一群同命人在“失独家庭”的QQ群中相聚。点亮QQ头像,似乎也点亮了生命的烛光。至于那些共同的“痛点”,如孩子的遗物、成长的点滴、离世的细节、葬礼等,每个人都自觉地不多问。

  记者在一个名叫“江苏失独者”的聊天群里看到,“黯然心碎”、“孤木无丁”、“流干了眼泪”……他们在网上的昵称笼罩着失子的悲伤。在失独者看来,比起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命人之间的交流更平等、更贴心。一位失独父亲告诉记者,每当同事拿“我们有小孩也烦的”这样的话来安慰他时,他只能讪讪地笑,心里抽搐般地痛。

  “岁月”今年50岁,是常州市钟楼区一名社区工作者,儿子8岁时放学回家被一辆拖拉机碾过。“我怎么就能忘记去接孩子呢……”十多年来,“岁月”一直背负沉重的愧疚,自责起来一把把揪自己的头发。一次,一位久违的朋友随意说了句,“你气色比以前好了一点儿”,他却痛哭了一场:他觉得自己不应该气色好。是一群同命人的劝慰,让他终于“宽恕”了自己。如今,他时不时会和网友一起旅游。

  杨兆芳是一位南京的失独者。5年前,女儿因病去世,她两次试图自杀,一次想跳楼,一次割手腕,都被拦了下来。在网友的帮助下,她终于走出阴影,化身“笨笨杨奶奶”,建立了QQ群“大爱之家”,宗旨是“穿越苦难和悲伤,背对阴影面向朝阳”。杨兆芳的群里,有近四五十位失独父母和一些义工。杨兆芳说,“我们这群人是两面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最理解我们。前不久,一位远嫁乌克兰的中国失独妈妈通过网络联系到我,要过来看看我们。”杨兆芳的愿望是建一所专门收治失独者的养老院。

  在常州工人二社区,“志华春晖俱乐部”已经有了失独者养老院的雏形。俱乐部创办者是63岁的周志华,他希望俱乐部能够帮助失独者抚平创伤。俱乐部成立之初,几乎所有失独父母都对周志华这个圈外人很抗拒,但“走动多了,慢慢就聊开了。”从去年11月筹备至今,已有13个家庭加入俱乐部,其中3个失独家庭。

  这天上午,周桂庆攥着一个MP3来到俱乐部,向周志华比划着:“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出不来声音了。”周桂庆手里的MP3,是周志华给他买的,“听听歌,家里就不那么静了。”周桂庆老来得子,儿子10年前因车祸去世,夫妻俩悲痛欲绝,加入俱乐部之后,才渐渐平复。

  同命人的互助固然不可或缺,但其实,失独者能够接受也亟需圈外人的温暖。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正如旭日阳刚在歌中所唱,失独父母老无所依的晚年何处安放?失独家庭面对的物质、精神、养老等问题成为一道民生新考题。

  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社工系主任晏凤鸣指出,孩子是中国父母的希望与保障,在这个意义上,独生子女家庭可以说是风险家庭,其风险性就在于子女的唯一性。对于失独家庭,“养儿防老”这一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失效,就可能面临绝境,甚至会因为没有担保人签字进不了养老院。他援引2001年12月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必要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且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会有很大的伸缩性。”

  根据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政府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人每月一至两百元,女方需年满49周岁,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这样的经济救助加上年龄门槛,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目前,各地都在出台政策尝试帮助失独家庭。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者胡小武建议,对于低收入“失独”家庭,应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下的养老支持建设,在补偿方案、失独补贴等方面加大扶助力度,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胡小武告诉记者,失独父母具有两个心理特征:一是心理孤独,由于失去下一代而缺乏寄托感。二是社会疏离感强烈。同年龄层的父母在一起谈论子女,失独父母在这种语境下不得不失语,慢慢就失去了原有的话语权,只能依靠互相抱团来缓解这种疏离感。这两个心理特征,使得失独父母具有强烈的老无所依的无力感。他建议,帮助失独家庭尝试类亲子化的家庭关系重构,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功能“替代”:一方面应加快完善社工体制,让年轻的社会工作者帮助、照顾失独老人;一方面适当降低社会领养门槛通常,失独父母都有很强的意愿领养孩子。

  晏凤鸣也认为,除了经济补偿,失独父母还需要社会性和机构性的养老服务和精神慰藉。在这方面我省已做了探索。太仓浏河镇去年为失独父母建立了全省首家连心家园亲情关怀服务平台。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王燕敏告诉记者,“连心家园”给失独父母提供相互倾诉、相互交流的平台,聘请心理专家和社区志愿者,对他们在精神上进行心理慰藉,在技能上进行指导培训,在生活上进行结对帮助,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面对朝阳,找回生的意义和热情。

  撰稿:本报记者 王拓 蔡炜

  本报实习生 吴聪爱

  本报通讯员 贾帝

  配图:新华社 本报资料




上一篇:荆州三对父母的失独之痛不幸后爱的延续
下一篇:养老院夜间将老人绑在床上 说是为了防止摔下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